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好大观

时间:2020-12-21 14:37:34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大观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了100多项改革文件,推出300多项具体举措,八大领域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改革任务全面推开,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形成了一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美好大观建设各项事业呈现新面貌新气象。

不断探索创新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安庆地区制药厂因破产拍卖后,土地厂房一直闲置。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的工厂成为城市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为改变西部老城区破旧落后面貌,提升群众居住环境,2015年以来,大观区大力实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通过转制改造一批、搬迁升级一批、兼并重组盘活一批、棚改征拆退出一批,累计搬迁改造各类企业114家。

该区创新PPP投融资机制,吸引6.7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海绵街区建设。2016年以来,通过同步实施城市双修、海绵街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棚户区改造四大工程,腾退土地6662亩,310万平方米棚户区、15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得到改造,建成城市微公园、微广场30多个,16.5万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为使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该区以首位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以“抓党建促发展”三大提升行动等为保障的“1+5+3”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制定出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的总体考核方案,以及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等专项考核办法,形成“1+21”综合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总结创新了重点项目“五个一”调度、重点工作“四单式”督办、服务企业“335工作法”等一批有效机制,高效保障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季调度、书记区长月调度等制度,出台扶持“四新经济”、一事一议等系列政策,构建县干领衔、部门联动、专班驻点、以商招商“四位一体”的全员招商大格局和全流程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力开展“双四”三督行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偏紧的情况下,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持续发力。扎实完成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三变”改革,2291个宗地全部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消除。

平台载体更加夯实。该区快速构建了“一区六园+科创平台”发展新格局,成功与吴江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协同、技术交流、园区共建等方向达成了系列合作意向。探索垦地合作模式,快速推进7平方公里皖河新区建设。与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南京理工大学、省招标集团,合作共建长三角环保产业科创服务平台。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雇员制,2019年度在全省开发区考评中排名全市第2、全省前40。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区级政府权力事项精简率达44%,公车改革全面完成。集成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 9”制度体系,在城区率先组建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先后建立工业项目联合审批中心、企业代办服务中心,企业开办从1个工作日压缩至4小时办结,“减证便民”精简率达65.32%,网上可办率超90%,推出一批7×24不打烊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三级全覆盖和“应进必进、一门通达、一网通办”。

另外,该区建立健全“四送一服”常态化机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00多个。破解“融资难”,积极举办政银担企对接会,灵活运用“4321”政银担资金,创新成立普惠金融超市,累计为企业担保贷款20多亿元。与中垦农业、省招标集团等合作,先后设立1000万元创新发展专项基金、5亿元绿色发展基金、8亿元首位产业基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破解“用工难”,定期举办首位产业人才招聘会,开通企业用工服务“直通车”,帮助企业引进831名各类人才。破解“创新难”,引导5家企业与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18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4家企业跻身“专精特新”行列。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国有公司市场化改革,探索发行4亿元定向融资,增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蛋白食品厂、安华雨伞等10家企业先后完成改制。

优化工作机制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为不断发挥人大职能,该区制定区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制度规范。完善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议事规则、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等制度,建立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联系2至3个代表小组、常委会委员定向联系2至3名基层代表制度,持续提升“人大代表工作室”,加快推进代表进网格、进微信群。完善“集中交办、面商办理、政府分管区长签字把关、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对口督办”机制,实现代表建议“办、督、效”良性循环。

政协职能不断彰显。该区区委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完善“计划共同制定、课题共同确立、实施共同组织、人员共同参与、落实共同担责”的重点民主协商机制,建立区委书记领衔督办1号提案、区委常委督办重点提案机制,区委、区政府负责同志参加政协专题协商会机制,推动解决学前教育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创新打造专委会、联络组、“委员工作室”三大平台,丰富“荷塘夜话”居民议事等活动载体,不断促进政协职能向基层延伸,政协委员工作室成为全市政协工作品牌。

大统战格局不断完善。建立“五有”标准,实现村(社区)统战工作站、统战工作网格化管理“两个全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统战工作网格化推进会在我区召开。积极打造民主党派“同心工作站”,建立完善乡街同区级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协商与结对共建工作机制,在乡镇(街道)挂牌成立18个民主党派履职实践基地。巩固区级民主党派直接向区委提出建议制度,推行“区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机制,支持和引导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健全党委政府与企业、商会沟通协商机制,选优配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统战委员、统战联络员,推动成立行业商会、商会法院诉调工作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区工商联先后荣获全省、全国“五好工商联”称号。

依法治区不断提升。该区不断加快制定政法单位党委(党组)向区委全面述职制度和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督查反馈机制、区委政法委委员会委员述职等制度,荣获全省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另外,该区在全省首创并成立以法官个人命名的“刘萍法官工作室”“金京法官工作室”,进一步创新打造“民生检察工作室”“民警爱心工作室”,畅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建立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创新开展“菜单式”法律服务,打造“法律服务1小时便民服务圈”,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法律门诊”。大力开展公益诉讼,成功办理市区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务实社会治理 厚植群众获得感

该区在40个村(社区)建立“局长驻点工作室”,自2015年以来,对全区9万多户群众实现走访全覆盖,收集民情民意2万余条,解决热点难题1.5万余件,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肯定。全面推行红领工作站,县干担任城市23个社区站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任农村17个村(社区)站长,打造党建引领的集成化、扁平化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成立近5个月,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0多个。以红领工作站为统领,构建“1+31”制度体系,深化打造“局长驻点工作室”等五大平台,完善“基层吹哨、部门报道”等五大机制,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区情实际的“1551”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观模式,在大湖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治理学院”,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作出城区贡献。

该区推深做实“政法干警进网格”,274个网格实现“一格一警”全覆盖,走访居民6.2万多户,受理咨询求助、化解矛盾纠纷1500多起,打通发现、回应、解决群众矛盾诉求“最后一厘米”。围绕物业管理、就业培训、为老服务、矛盾调处等群众迫切需求,在全市率先推进花亭北村社区“三社联动”试点,推动大湖生活区“红色物业”改革,加快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库,着力培育扎根社区的专业化组织和市场服务力量,促进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机衔接。坚持综合化、扁平化,正在积极探索优化设置街道党政内设机构、统筹设置事业机构,推进街道“两办两中心”改革。拟采取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机关下派等灵活形式,逐步为每个村(社区)增加3-5名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出台村(社区)干部正向激励十条措施,制定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心、力量、服务、资源、保障向基层全方位下沉。

全省首个生态检察工作室在大观区挂牌运行。该区推动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建立行政司法联动机制,在全省首创污染源综合智能监管平台,被国家环保部列入智慧环保应用典型案例。加快制定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整治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完善属地值守、部门巡查机制,皖河大桥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到II类标准。推深做实“三长制”,区检察院驻区林长办检察室挂牌运行,扎实开展河湖“五清四乱”专项行动,近三年累计清理大小沟渠近40公里、水草垃圾106.8吨、水面漂浮物及违章种植8.7万平方米,完成人工造林5548亩、封山育林1000亩、森林抚育39328亩,启动G347绿廊建设,“五绿”同抓、河湖共管,筑牢山水生态屏障。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项顺平 文/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