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宿松:古树名木留存乡愁情思

时间:2020-05-20 14:37:12 | 来源:安庆新闻网

■阅读提示

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绿色文物”。

古树名木是自然的馈赠,它承载着乡音、乡愁、乡忆,诉说着乡村往事和风土人情。

近年来,宿松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着力保护古树名木,留住乡愁情思,让古老的遗存与文化记忆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生命力。

重新曝光 l_CB20200519151458089051_02.tif.jpg

“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在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一棵有着8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下拍照留念。郑百年 摄

古树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乡村的味道。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宿松县趾凤乡、柳坪乡、许岭镇等乡镇,一些村落里古树名木保存完好,每走几十米远,就会看见枝繁叶茂的古树错落其间,树上挂着“宿松县名贵树种”的牌子,并且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给古树身份证明

有树有绿有人烟,有情有味有乡愁。宿松县趾凤乡杨岭古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保持原生态、原风貌,原风情,着力打造有人文底蕴、乡土气息、本土机理的特色村镇。杨岭古村落有两棵三百多年的古树,一棵是360多年的古樟树,另一棵是同龄的古枫树,两棵古树均为二级古树。

在趾凤乡,每一棵古树都有身份证明,团林村杨岭古村落依山傍水,布局合理。整个古村落呈扇形分布,古朴中透着清秀,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就是一棵棵大树。

5月18日,在趾凤乡吴河村挂职扶贫的县文化馆刘晓斌说:“为古树名木竖标识牌,建立档案,非常好,孩子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去年以来,吴河村结合推进“林长制”工作,积极做好辖区内古树木的宣传保护工作,并为村内古树木竖标识牌。标识牌的内容丰富,包括树种的中文学名、拉丁学名、科属、树龄、级别、养护责任单位等信息,为每棵古树木建立建全了历史档案,有利于加强宣传保护力度,使群众认识到古树木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古树木的意义及知道如何去保护古树木。

宿松全县现有古树名木341棵,树龄500年以上属省一级保护古树17棵;树龄300年至499年的二级古树39棵;树龄100年至299年的三级古树284棵。这些古树名木分布于全县19个乡镇,其中包括罗汉松、银杏、香樟、皂荚、枫香等,隶属22科,30属33种。

一棵棵古树就是一段段历史记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符号。“古老的印记是不可复制、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全域旅游时代,充分整合、释放这些资源的能量,能让它们成为地域人文的象征和地域故事的符号。”趾凤乡文化站钱斌说道。

在宿松很多乡村,古柿树比比皆是,丰年可产甜柿500公斤以上。每年甜柿成熟,前来采摘和观光旅游的游客接踵而至,很多游客既为了品尝美味可口的甜柿,也是冲着“古树”而来,在游客眼里,屹立数百年硕果满枝的古树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活文化”的象征。

让古树“老有所养”

古树名木是自然的馈赠,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它们一圈圈的年轮里,述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铭刻着岁月的沧桑变化。它们用虬枝密叶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一方山水的乡愁情思。它们是活化石,是绿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古树名木能茁壮地存活于今,实属不易。然而,近年来,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一些古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成为“老弱病残”。

宿松一些地方的古树曾经同样遇到“养老”难题,巨大的古树被一幢幢农房团团围住,甚至树干直接“长”在了农房的屋顶上,“蜗居”的古树生长环境十分拥挤。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古树上乱刻乱画、剥皮取材以及在树木周围乱搭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古树名木,迫在眉睫。

古树名木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弥足珍贵,因此,如何保护好这些数量有限的古树名木,如何让每株古树名木都能“老有所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5月,趾凤乡九重城村一株百年古树被大风刮倒,主根断裂,该古樟树胸围210cm,位于大石门石桥边石摆上,枝繁叶茂,被认定为三级古树。当地村民按照林长制公示牌上的联系信息第一时间报告了村级林长,随后县林业局接到消息,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论证,决定采取异地移植的方式进行抢救,并指定有大树移植经验的专业绿化单位制定古树移植方案和组织施工。移植过程采取不伤主干、带大土球;移植地点选择在距古树原生地50米处村民组集体空地,采取就近移植;移植过程采取保土、保水、保湿、定根、固定等措施;移植工具选用大型挖掘机、油锯等。具体过程包括:古树采取截干,保留古树原主干高度约6.8米,用竹木捆绑主干,大型挖掘机吊运,选用5米长原木进行固定,伤口漆封包扎,捆绑保湿绳,安排专人后期养护。经过两天的抢救,古樟树又重新竖立在大石门桥头,移植后的古树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雄壮气势,但是经截干、移植后的古树更为精炼,移植工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附近村民的赞赏,他们称赞该树为大石门的“守门树”。

对古树心怀感恩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宿松县悄然兴起了乡村游、周边游热潮,看乡村、访古树也就成为旅游热点。

5月17日,正在陪同外地作家到柳坪乡采风的宿松县林业局干部方全说:“古树名木就是历史的象征,是活文物、活化石,它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更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确实,古树名木是森林自然景观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全域旅游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让每一株古树名木把历史文化延绵传承下去。

宿松县林业局曾聘请安徽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胡一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进行指导,把保护古树名木上升到保护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历史的高度上。

除了为古树名木进行“体检”,对一些存在病虫危害、严重倾斜有倒塌危险、遭人为破坏的古树名木编制“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宿松县林业技术人员还下到各村宣传破除树干周边用水泥围砌的护栏,拆除树干周围的水泥地,重新露出泥土供根系呼吸,对树干也进行了加固,并施以相关药物,让这古树重新焕发活力,科学实施救护和管护措施,让古树名木更长寿。

“在推进‘一树一策’保护、养护的同时,县乡两级还计划对古树名木进行包装宣传,努力打造一树一景。”宿松县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还表示,“对古树名木要心怀感恩,把古树名木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将古树名木完好无损移交给后人。”

宿松县许岭镇灯塔村有两棵奇怪的树,每年等到春雷阵阵才会开始“苏醒”,然后枝繁叶茂。“以前这两棵树的树根都是裸露的,树上有很多枯死的树枝。”70多岁的村民胡帮留说,“这两棵树至少有70年,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如今,村里为了保护它,特意做了防护。”

趾凤乡“养英山庄”门口好几棵古树,树龄都有几百年,应该是与村庄同龄。趾凤乡干部吴平说:“古树都生长在村里,技术人员不可能每时每刻看护,村民对这些古树有着深厚情感,爱树护树,他们成为了义务看护员。”吴平还说,“不仅如此,多个村庄正在着手将保护古树列入村规民约。”

一段古墙、一块石头、一棵古树,都是鲜活灵动的旅游资源,回归大自然,回归简单生活,就是乡村的属性和真实状态。

古树折射古朴之美,牵出缕缕乡愁,烙上文化印记,焕发乡村活力。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古树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助推剂。


(通讯员 司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