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宿松:“非遗”传承助推脱贫致富

时间:2020-06-15 14:37:11 | 来源:安庆新闻网

阅读提示

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宿松县尝试将文化元素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技艺效应,通过为贫困户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原料、订单指定回收等政策,让贫困户通过“非遗”项目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重新曝光 l_CB20200614145958885032_02.tif.jpg

省级非遗“宿松香芽”制作技艺培训班现场。

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依托“非遗”项目,打造更多的扶贫就业基地,并通过推行“非遗+扶贫”模式,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脱贫。

致富“绝活”

宿松文化底蕴深厚,一些古老的手艺如手工挂面、手擀面,湖区传统捕鱼方式、根雕等都是民间“非遗”,这些文化的传承,对未来乡村旅游的开发有积极意义和保护价值。

树根和树瘤在村民们的眼里是随处可见的废弃物,但在根雕艺术家们的眼里,却是充满灵气和情趣的宝贵之材。通过艺术加工和精雕细琢,树根和树瘤就成了人见人爱、人见人叹的艺术之材、难得之宝。在宿松县柳坪乡就有这样一位民间艺术家吴满求,一把锯子、一把锉刀、一个锤子,可把一个个废弃的树根变为人物、动物、器物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这便是民间传统绝活——根雕技艺。

今年48岁的吴满求,是柳坪乡大地村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又要上学,家庭没有什么收入来源,2014年村里把他家评为了贫困户。但吴满求没有“等靠要”,他从小在山里长大,与树根结缘,加上自身有木工基础和爱好,农闲的时候就潜心钻研根雕,他将收集的树根雕琢成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这些根雕作品精巧别致,可谓独具匠心,成为吴满求家庭增收的一个渠道,去年他家的年收入超过五万元。

如今,吴满求已顺利脱贫,但他说:“一个人脱贫不算脱,乡亲们都富才叫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如果有人愿意来学习,我愿毫无保留的把我所会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他们。”

“一名专职根雕师傅月收入能达到一两万元,可以带动一家人致富,同时带动三五个劳动力务工。”吴满求算了一笔账,他想办一家加工厂,如果有更多本土根雕师傅参与进来,可以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把根雕艺术品展览出来,还可发展乡村旅游。这已成为吴满求的“根雕梦”。

最近几年,宿松县正在运用服务思维,为老手艺传承服务,县文化旅游部门和乡镇都在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搭建“非遗”传承平台,让更多的人主动加入到传承者的行列中来。

怀旧与传承结合,精致与情怀并重。在宿松县,文化旅游部门努力帮助贫困地区将民间艺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传承弘扬传统艺术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实现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推动手工艺产品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将小手艺做成大产业,让更多群众脱贫增收、创业致富,让传统手工艺“活”下来、“火”起来。

“非遗和扶贫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非遗扶贫’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宿松县非遗中心主任雷鸣表示,“非遗”的产业优势,会推动和形成更大的产业和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形成扶贫就业、文化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多赢格局。

“非遗+扶贫”

柳坪乡龙河村脱贫户余仁花,今年一季茶,她家就增加收入2万元,开始走向富裕生活的她高兴地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干活也越来越有劲了。”茶种植技术含量很高,茶文化博大精深,平常四季,余仁花最想参加的活动就是茶叶种植培训和专家讲座,每次都不落下。

2017年,“宿松香芽传统制作工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3月,宿松县启动宿松香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以“宿松香芽”为主推品牌。近年来,宿松县不断推行“非遗+扶贫”模式,并举办非遗“宿松香芽”制作技艺等培训班,一些村民通过种茶、制茶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宿松县茶叶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大别山余脉的5个山区乡,45个行政村均曾为贫困村,占全县64%以上。近几年来,通过茶产业扶贫有效地带动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宿松县龙河茶业有限公司、破凉黄大茶叶加工厂、趾凤龙溪茶叶加工厂等企业通过示范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茶产业,茶产业扶贫园区和基地,为所在贫困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分红或租金收入超过2万元。

“公司与茶农及种植大户签订了购销合同,为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有机肥;统一采摘标准;并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农户采摘的鲜叶,再加工、销售,实现标准化生产。拥有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一个茶叶保鲜库,一条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公司年产值260万元。通过采摘和销售鲜叶村民户均增收9000元。”柳坪乡一家茶业公司负责人吴焰松说。

清康熙二十八年《宿松县志》记载:“丘家山,峰矗云霄,为诸峰第一,亦名罗汉尖,产茶。”上好的“宿松香芽”便产自这罗汉尖。今年55岁的吴国振自小生长在罗汉尖下,家中三代制茶超过30年,他高中毕业即回到家乡龙河村学习制茶,现在他已是“宿松香芽”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茶叶生产量比较大,基本都是通过机器进行加工。不过手工制‘宿松香芽’,我们每年还是会做一些投放市场。”吴国振说,手工制茶有摊晾、杀青、冷却、揉捻、烘干、冷却、提香、分拣、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工序虽麻烦,但这样制成的茶叶才能最大程度保持其香味和口感。”

“现在,制茶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制茶人追求的匠心不能丢。”吴国振说。如今,在他的传授下,村里已有20多人熟练掌握了“宿松香芽”的制作工艺。龙河村茶叶种植户有400多户,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茶树也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非遗+扶贫”,“扶志”“扶智”并用,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曾经的贫困山村依托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擦亮文化“金名片”,闯出了特色脱贫致富路。


(通讯员 司舜 沈志成 文/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