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江镇:三十年成就“中国面点师之乡”“馒头”上市 小镇“流金”

时间:2020-12-03 14:37:1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开篇的话:占全国60%以上销售份额的装饰辅材、年创造七十多亿元产值的小刷子、在全国各地有近三千家连锁店的“巴比馒头”……也许你根本想不到,以上的这些记录其实都是我市一个个特色小镇创造出来的。当不起眼的装饰辅材、刷子、馒头等等形成产业集群,便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即日起,本报将聚焦我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出安庆特色小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jpg

怀宁县江镇镇举行特色包子擂台赛。 通讯员 檀志扬 摄

10月12日,随着几声锣响,“中国包子第一股”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远在千里以外的怀宁县江镇镇如同“炸开了锅”般,有人四处奔走相告,有人三五相聚议论,之所以相隔千里还有这样影响,离不开一个人,一个城镇。

“巴比”长成记

说起“巴比馒头”,不得不谈起它的创始人刘会平。刘会平是怀宁县江镇镇人,1995年,他转行拜师学习面点手艺。看似简单的早餐面点,其实背后有着太多艰辛,从原材料到产品,再加上经营时间,决定了经营者每晚的睡眠只有两三个小时。“当时在我看来,既然选择这一行,就没有捷径可走。别人吃得了的苦,我也能吃,没有理由做不好。”刘会平说道。

1999年,刘会平带着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心来到上海创业。也许是成功的事业必先经历挫折,两个月的时间,他在上海的第一家包子铺就关门了,还顺带给他增加了2万元的债务。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刘会平又在不同路段开过几家店,但都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江镇人骨子里天生不服输的精神。我不能灰溜溜地逃离上海,我要重整旗鼓。”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刘会平重整旗鼓,总结前面的经验,同时研究分析上海的早点市场。2001年,“刘师傅大包”开业,由于经营得当,迅速走红,很快南京路开分店……“刘师傅大包”门前常常排起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刘会平是一个爱思考爱琢磨的人。2003年,一位老顾客说:“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你们如果像麦当劳那样多好。”让刘会平惊醒,经过调整,他走上了品牌化经营的道路。2003年2月,“刘师傅大包”更名为“巴比馒头”;8月,申请注册了“巴比”品牌商标;12月,“巴比馒头”品牌被评为“上海最受欢迎的食品小吃”;2007年,正式接受加盟连锁经营……如今,巴比馒头全国门店2931家,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广东和北京。2018年的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2020年10月,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小面点带富一方

江镇镇自明清时期便是有名的水陆码头,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为江镇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特色美食,吃面食的习俗也因此逐渐养成。逢年过节、上梁进房等重要日子,江镇人都有做小麦粑粑、馒头的习惯,可以说江镇有着非常深厚的面点基础。然而,随着水路交通的逐渐没落,加之旱涝、暴雨等自然灾害,使得江镇镇逐渐成了交通不便的落后地区。改革开放后,江镇人开始外出打拼。1988年,江镇村村民何晓红在黄山的歙县开了一年馒头铺,成了“万元户”。在他的影响下,勤劳的江镇人纷纷走出家门,大多数选择了具有“两低一高”(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低、辛苦程度高)这一鲜明特点的面点生意,江镇自此掀起了外出做面点生意的热潮。

以前,江镇镇在人们的印象里是“穷乡僻壤”。如今镇里的主干道变成了柏油路,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破旧的老房子也变成了小洋楼,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人们笑称:“村里的小洋楼几乎都是馒头‘换’来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镇镇有千余户人家在安庆周边地区从事面点行业。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南下的“打工潮”兴起,此时的江镇人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商机。1996年,袁春江南下深圳开了一家馒头铺。短短5年时间,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都能看到江镇人开的馒头铺。跨入新世纪后,长年在外打拼的部分江镇人逐步脱离最初的夫妻作坊式经营模式,致力于创造自己的面点品牌。

何广武是江镇镇新合村人,早年他在苏州成立天添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天添237家加盟店,年销售额超亿元,1000多名职工都是来自家乡和外乡的贫困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贫困户就有300余人。同样,江镇镇上丰村何汪银从2008年开始,在苏州市成立沙士比公司,至今已开了300多家连锁店,每天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并带动安徽、江西等地方600多名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从最初的作坊式“一对夫妻两口锅”的夫妻店,到成立公司,拓展品牌,创新产品,紧跟时代脉搏,江镇面点实现大飞跃,出现了以“巴比馒头”为代表的十多个颇具市场知名度的连锁品牌。2008年8月,第三届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产业发展大会在江镇召开,江镇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在这次会议上被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授予中国首个“面点师之乡”称号。

“江镇镇总人口3.8万,其中有2万余人常年在外从事面点行业,一年的销售额达到近百亿元,利润在40多亿元,形成巴比、天添、沙士比、德比、蒸功夫等为代表的众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小馒头带动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江镇镇负责人自豪地说。

馒头产业链

走在江镇镇老街上,一路可见许多家庭式的蒸笼生产作坊,数以万计的做工精美、大小各异的竹蒸笼整齐地晾晒在沿街道旁,这些小作坊让留守的村民和不能外出做馒头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镇做蒸笼业务的厂家有40多家,年产蒸笼25万多套,产值超亿元,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随手打开淘宝网,“江镇蒸笼笼垫之乡”的主页立马映入眼帘,上线的蒸笼制品有上百种。眼下,江镇镇每一家蒸笼厂都在组织生产,网上接受订单。

村民詹刘慧办的蒸笼厂里,40多名工人正安静、娴熟地加工大小归类好的竹材。经过选材、大小分段、去青、片竹、开料、加工边底、成品、高温消毒等程序后,一个个精巧的蒸笼便从他们灵巧的手中诞生了。“我一年生产1万多套,基本上都销售一空。”詹刘慧说。

詹齐明是江镇当地的创业能人,2013年他创办了自己的蒸笼企业。得益于当地面点行业规模逐步扩大,蒸笼产业也随之越做越强。截至目前,他创办的齐明蒸笼厂年产蒸笼10余万套,年收益约2000余万元。其生产的蒸笼制品日益精细化,包括竹编、不锈钢、铝合金等各类制品。贫困户彭进生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经过镇村干部牵线搭桥,他在詹齐明的蒸笼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考虑他身体情况,就安排他从事包装、小物品搬运等工作。”詹齐明说,他厂里的工人都是江镇镇日新、赵山、联山、上丰等村的村民。

在该镇示范带动下,怀宁县洪铺、平山、石牌等周边乡镇约8万余人也常年从事面点及相关产业。眼下,为扩大产业规模,齐明蒸笼正在谋划建立蒸笼产业园,该产业园投资3000余万元,占地30余亩,项目已进入土地报批阶段。

推动面点产业大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积极做好面点文章,通过搭平台、谋活动、推产业,加快推进面点产业发展。“江镇镇负责人说。

近年来,该镇由政府主导和知名企业参与,组建面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联结商户、开拓市场、传递信息、维护权利等作用,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创新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策略,不断提高面点经济发展水平。

该镇启动馒头经济一品一策的品牌扶持、培育和推广,通过举办美食节、面点师大赛、面点师培训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面点经济可持续发展性、质量可信度与价值的可辨性;同时,在面点师大赛等活动中,评选劳动模范;推出具有江镇特色的品牌产品,更好地挖掘特色资源及其与之相关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着力打造“中国面点第一镇”,带动江镇镇整个面点行业规模化发展。

该镇还以面点为核心,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面点经济”。建设面点原料生产基地,集约发展规模农业;创建一个中国著名的生鲜食品电商平台,打造一个中式面点世界品牌,做强两个产业链(即农产品产业、动漫文化产业);加快整合地区蒸笼产业,推进规模化生产,打造以蒸笼生产加工为核心的面点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构建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面点产业体系,带动江镇镇整体经济发展;办好面点培训学校,加大对从业者的技术培训,为江镇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面点后备人才。


(通讯员 檀志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