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匠心制茶 匠心育人——记“江淮名匠”余方清

时间:2021-07-05 09:37:32 | 来源:安庆新闻网

时令已是仲夏,农家的茶事已毕。此时,位于岳西县城的大别山科技学校,其4楼的学生实训室里仍有手工翻炒茶叶的沙沙声,这所学校的教师余方清正在制作岳西炒青。他手中的茶,蜷曲如螺、色泽青翠,一收一撒间,火的气息与茶叶的清香升腾弥漫。

这股茶香,余方清已经研究了数十年。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最快乐的事就是沉浸在自己的手艺中。当年考大学,热爱农业的他,果断选择了皖南农学院农学系。1986年毕业后,他来到大别山科技学校,从事农林类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至今34个年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岳西县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桑,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茶叶专业正式走进职业学校。那个时候的小县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十分稀缺,更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都说“灵不灵,照书行”,茶桑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为教师们大多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其时正值“岳西翠兰”品牌的创立期,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余方清,对家乡茶叶的制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为了学习茶叶制作技术,他经常步行数十里崎岖的山路,到深山里的茶厂跟着老师傅学习;也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薪水,带着学生们到乡下体验采茶、收茶、制茶和卖茶。

从鲜叶到干茶,手工制茶工艺全靠一双手控制,一片片鲜叶通过不同的手工,造就出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茶叶,这是沿袭数百年的炒茶传统。余方清说:“做茶是技术活,更是辛苦活。既要看天做茶,也要看茶做茶。炒茶技艺是日复一日的积淀。”

他说,既然选择了茶叶教学,就得里里外外地搞懂搞透,才能让学生因技生才。现代的先进制茶技术,虽在设备、技艺和管理上有许多优胜之处,但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在鲜叶选择、控温把关、铁锅手炒、条形整理、栎炭干焙、特技制作等方面,不仅暗藏玄机,而且千变万化,自有其神妙之处。他说,制茶的要领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温度和火候,更要熟练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这“十大手法”,同时根据茶叶的变化不断变换手法,才能换来手中的一杯茶香。

余方清潜心探索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其自创的“青茶做青、黄茶闷黄、卷曲绿茶藏峰显毫、红茶发酵”等系列技艺纯熟,不仅受到省市茶叶专家的高度评价,而且成为岳西的特色品牌,经常有省内外的茶叶学会、茶叶专科学校和名茶公司来参观学习。

作为实训教师,余方清除了刻苦钻研手工红茶、青茶以及扁形绿茶龙井、卷曲绿茶碧螺春等制作技艺,还经常在各种茶技大赛上当评委。为使学生掌握茶叶采摘标准以及不同茶类对鲜叶品质的要求,每一年的茶季,他都带领学生到茶园采摘鲜叶,指导学生按不同茶类的加工需要,进行筛选分类。为了让学生掌握制作工艺,观察制作过程中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的变化,调控温度、湿度,掌握红茶发酵程度,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炒茶炒到凌晨一两点,跟学生一起吃睡在制茶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12年开始举办全国、全省中职院校学生手工制茶大赛以来,余方清带着学生们赢得了一项又一项殊荣:全国二等奖、三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他摸索开创了岳西红茶制作的先例,获得了“江淮名匠”称号,成为“余方清茶叶生产与加工省级名师工作坊”领衔人。

如今,当年那个神采飞扬的青年转眼56岁了。这些年,制茶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收获和愉悦。他从烧一壶水中,学会耐心和等待;从掌握投茶水温和出汤时间中,学会了分寸;从茶具的一次次碰撞声中,学会了柔和轻缓;从斟第一杯茶开始,学会了谦虚和礼让。

这34年,余方清获得荣誉数十项,编写教材数十本。作为农艺师和鉴定考评员,他走在茶园间,窝在实训室,站在讲台上,把茶叶教学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学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择一事,终一生,只要在做事,工匠精神就无处不在。”


(通讯员 汪乐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