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夏到罗汉山

时间:2020-06-15 14:37:19 | 来源:安庆新闻网

“这里是红28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还有红军路、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山林医院革命遗址……,如今,在弘扬红色基因传承下,村民不愁吃了,也不愁花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罗汉山村朱留安书记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向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热情讲解,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从宿松县城向西,前往50多公里外的罗汉山村。在村口,一块巨型牌子上写着“红色领航,乡村振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目光所及之处干净整洁;曾经贫困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山里饭”……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甩掉了“穷帽”,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勃勃生机。

罗汉山村位于大别山余脉,平均海拔600多米的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满山青翠,满谷花香。小山村地处皖鄂两省,是鄂豫皖红色革命老区,属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曾几何时,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道路崎岖,产业单一,村民靠种几分田过日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党政部门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罗汉山村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发展油茶、茶叶产业和培育现代农业、新产业,交出实实在在的脱贫成绩单:2014年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258户,909人。如今尚未脱贫贫困户3户6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余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2%。

那年月,山里的人除了靠山吃山,别无选择就是养猪、养牛、养羊、养家禽,平日或年底出售,补贴家用,维持生计。

朱留安书记回忆:“过去,这里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有女莫寻(嫁)苏家岭,露水安(淹)齐腰,芭茅割断颈,男子汉(丈夫)挑供应(供应粮食),堂客(老婆)接上岭。村里的男人娶不到媳妇,姑娘小伙都出去谋出路,老人在家艰难地过活。”

为早日摆脱贫困,罗汉山村从整修路、水、电入手,路宽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2017年罗汉山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要想富,先修路。罗汉山村苏岭组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陡峭,村民出行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极不方便,更谈不上生产发展,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为此,罗汉山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2016年投资154.6万元,新建赵岭至苏岭宽3.5米、全长2.55公里水泥公路,实现了苏岭组几辈人的夙愿。如今,蜿蜒的盘山水泥路,已成为大山深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开始动员大家搞美丽乡村提升改造,很多老百姓不愿改变。”朱留安说,经过挨家挨户做工作,2019年拆除破旧危房、残垣断壁及其他无功能建筑45处95间,拆除乱搭乱建57处65间,厕所改造、饮水改造一气呵成。

产业兴,村民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罗汉山村因地制宜,结合村情实际,确立“根据优势定产业、围绕产业建基地、依托基地办企业、利用企业搞带动”的经济发展思路。

“以前,我家一年不到4000元,仅靠大零工和2分地维持生活,从山上搬下来后,不仅给我安置了新房,还安排我到村竹制品加工厂工作,每年下来也有一万多元收入。”贫困户吴先知说。

在扶贫工作中,罗汉山村一手抓红色文化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2019年,罗汉山村和徽商职业学院共同出资60万元,建起了600平方米罗汉山村竹制品加工厂。投产以来,共吸纳10余人进厂务工稳定就业,实现产值262万元。这座加工厂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带动村民及贫困户通过就近务工、毛竹砍伐、原材料运输、加工、产成品外运、生活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

每当游客参观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朱留安就给游客讲解18名本村烈士长眠于此的故事和乡村变化的发展史。

说起罗汉山村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刘安国深有感触地说:“原来常有村民问‘我为什么不是贫困户、为什么不能吃低保’,等靠要的思想在村里一度很流行,现在都是抢着干了。如果说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1000亩油茶、800亩茶叶基地、125千瓦水力发电站、100千瓦光伏发电站、600平方米竹制品加工厂……在罗汉山村,伴随产业的发展,昔日的穷山村正变成村民们心中的美丽幸福家园。

在罗汉山村,不仅个人脱贫奔小康,村集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去年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下一步还有什么想法?”记者问朱留安。

“依托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说。


(记者 方文 通讯员 孙凯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