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从吃饱肚子到过好日子

时间:2019-09-11 09:37:50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家家户户住洋楼。点灯不要油、耕地不用牛,大病有医保、老了有养老金。农业生产有这样的变化、农民生活有这样的待遇,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希望国家今后继续坚持改革,完善各类兜底服务,尤其如养老、医疗、教育。——章礼圣

本期人物名片

章礼圣,宿松县洲头乡泗洲村8组村民,生于1949年11月。家中5个子女都在外地创业,他自己则留守泗洲,坚守土地。现如今,他住在自家盖起的两层小洋楼里。除了种植,他还承包了20亩鱼塘搞养殖,生活越来越好。


房子9米长、8米宽,上下两层外加一个阁楼,楼上楼下两个独立卫生间,手指一按,抽水马桶里的水就排到了村污水收集管道。室内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户外的水泥路面上能停放4辆小汽车,路灯一直亮到家门口,沿途绿化花草苗木随处可见……这就是农民章礼圣的家。

耕者有其田 收入成倍长

他家位于宿松县洲头乡泗洲村,紧靠长江外滩永天圩,因土地肥沃,吸引了众多的桐城人、枞阳人来此开荒。章礼圣生于1949年,祖籍桐城。1920年左右,其祖父为了吃饱肚子,举家迁至泗洲村。该村党总支书记史国正说,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村村民饱受战争、水患、瘟疫等疾苦。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村人民翻了身。

“父辈们讲,新中国成立后,全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章礼圣说,但是他小时候还是饿过肚子的,“尤其在1959年至1961年,肚子都吃不饱,上学就更是混日子了。”

1962年之后,吃饱肚子对章礼圣来说,就不是问题了,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他家的日子越发好了。1981年,他家分到了8亩地,全部种棉花等经济作物;1983年,他家还清了所有债务;1988年,有了积蓄,他在永天圩上盖起了土砖、火砖混合结构的新房。

不光章礼圣家,史国正介绍,分产到户政策实施后,该村各家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均大增,全村农作物产量成倍增收、人均收入成倍增长。

如今,他的五个子女都在外地创业。“现在,光每年子女们给的压岁钱就能收到1万元以上,是真正过上了好日子了。”章礼圣说。

改革开放 走出家乡

分产到户、大家都有了地种,温饱解决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着走出去。随着人口自由流动政策的放宽,村内出现了许多外出务工者,极大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章礼圣共有5个子女。如今,大女儿一家在福建开餐饮店,二女儿、三女儿在福建合伙创业,四女儿一家在江苏昆山创业,儿子在广东汕头做生意。“子女们都在外地创业打拼,过年过节的时候就会回来。”章礼圣说,这都得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其实,不光章礼圣的五个子女,进入21世纪后,泗洲村多数的老百姓都将目光投向了“外面”,他们走出泗洲、走出洲头、走出宿松、走出安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有的进了工厂、有的进城务工、有的自主创业、有的创办公司,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民营企业家。

留守家乡 农村也有大变样

与年轻人有精力、有激情,敢于到外界打拼不一样,章礼圣老了,他选择了留守泗洲,坚守土地。2005年国家免征农业税后,章礼圣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更高了,除了搞种植,他还承包20亩鱼塘搞起了养殖。

2014年土地确权后,泗洲村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如今该村的鲜辣椒已成功销往沪、鄂、赣等大中城市。

2004年,结合村内搬迁改造工程,章礼圣家从永天圩上搬了下来,在村内规划区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如今,泗洲村众多原本住在永天圩上的老百姓都搬了下来,住进了小洋楼。村庄面貌由原来的“坝上一排房屋、坝下一片庄家”变成了“坝下成排的小洋楼+成片建成的休闲农业区”。

泗洲村旧貌换新颜,小洋楼随处可见,各种家用电器及各种电子产品进入泗洲寻常百姓家。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全面覆盖,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2018年,该村集体收入约15万元,人均收入约11000元。如今,村民们还自发抓起了环保,村庄整治、环境治理、长江大保护成为了他们的时尚。


(记者 沈永亮 通讯员 孙凯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