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乡村视野:三新村脱贫有“新路”

时间:2020-08-28 14:37:13 | 来源:安庆新闻网

一个深山小村,如何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三新村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在老产业里挖“新机”,发展多元化特色产业,并融合二、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打造出三产融合的农业综合体,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有效增收。

重新曝光 l_CB20200827151116619075_03.tif.jpg

三新村中心村庄。 通讯员供图

夏末初秋的午后,掩映在群山中的三新村,刚刚经过一场大雨洗礼,气温微凉、满眼翠绿。三新村位于桐城市黄甲镇,是一个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的深度贫困村。2014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5万元,全村386户123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9户808人。

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三新村,经过一年多的调研,为三新村量身打造出近中远期的产业规划:近期重点推进香菇产业,申报“桐城桔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期引导村民发展地道中药材产业;长跨度规划农业综合型企业,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瓶颈。

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三新村有了显著变化,2017年实现贫困村出列,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4.68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12535元。产业蒸蒸日上、生活欣欣向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正在这里有序衔接。

乡村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从“难以维持”到“遍地开花”,香菇渐成优势产业

走进三新村,一栋栋披着绿色外衣的钢结构香菇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这10个香菇大棚,是我们筹集资金建设的,租给香菇种植大户,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3万元。”三新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倪行介绍,村后还有12个香菇大棚,也已建成发包给了种植大户。香菇种植在三新村已初具规模。

香菇是三新村的传统产业,上世纪90年代,村里有很多村民因为种植香菇挣了钱而搬出了大山。但到2000年左右,香菇种植规模开始急速萎缩,近些年,全村只有一户菇农在坚持种香菇,种的量还很少,只有两个大棚。

倪行下派到三新村后,深知要脱贫必须发展特色产业。他在调研中注意到了曾经种植红火的香菇,也了解到了菇农不愿再发展香菇的原因:香菇对种植技术要求高,技术不好香菇产量低下,收成难保证;没钱投资新建大棚,现有的简易大棚夏天不散热冬天不保温,还扛不住风吹雪压;怕销路不好,种出来卖不出去,投资打水漂。

倪行发现,桐城市香菇种植基地很少,三新村完全可以重拾香菇产业。为了打消菇农的顾虑,他一一破解种植难题。没有技术,他就联系专业人员前来进行技术指导;没有大棚,他就跑去扶贫办、农委筹集来28万元项目资金,由村里建好大棚,租给菇农种植;没有销路,他就借助帮扶单位桐城市市场监管局,联系商超解决销路。

刘昌义是三新村唯一一户坚持种香菇的菇农,扶贫工作队解决了种植香菇的技术、大棚和销路等难题后,他决定先行先试,并扩大了自家的香菇种植规模。2019年初,占地2亩的10个大棚建成后,刘昌义承租大棚,种植了3万多棒香菇菌棒。当年6月,第一批香菇产出,仅120平方米的单个香菇大棚一天就产出了260斤鲜香菇。喜人的丰收场景,让刘昌义和倪行都松了口气。

刘昌义种植香菇已有20多年,原先自建的简易大棚,每年都会被大风吹倒,被雪压塌,经常亏损,不敢扩大种植规模。“如今,村里建的大棚,冬天可保暖,夏天可降温,再也不怕风吹雪压,这不仅让我降低了种植成本,还增加了利润。”刘昌义说,去年他收获香菇4.5万斤,纯赚了近20万元。同时,还带动贫困户12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大棚里制作4层香菇架,已种植5万棒香菇菌棒,预计年产香菇7.5万斤,年产值将突破80万元。

在大棚里忙活的70岁贫困户胡祥伯,去年开始就在这务工,做些制作菌棒、采摘香菇的活儿,一年能挣2万多元。

为了帮刘昌义延伸香菇产业链,倪行帮他申请了商标,引进了香菇烘干设备,还引导他印制包装盒,制售干香菇,打造香菇品牌。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三新村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扶持。今年,黄甲镇将桐城市委组织部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5万元)投放到了三新村,该村又新建了12栋香菇大棚(1560平方米,含5层香菇架),可容纳10万棒香菇。现已建成发包给种植大户,可为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

“我们鼓励贫困户从大户手中转包或自我发展,让贫困户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倪行说,接下来他们准备联合周边的杨头、水岭村,在三新村打造占地8亩的连片香菇产业基地,再建设20~30个高标准大棚,并引进香菇烘干、深加工等设备,预计年产业规模将达到600万元以上。

因地制宜的“魅力”

为“桐城桔梗”申请地标,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三新村扶贫工作队在调研中还发现,三新村有种植桔梗的历史。桐城桔梗是地道中药材,体大质坚,断面菊花纹清晰,药用价值超常,属于同类中佳品。桔梗在黄甲山区种植历史悠久,原《桐城县志》对此早有记载。但因效益不好,近年来愿意种桔梗的人已经很少。在2017年之前,三新村仅有1名贫困户在种植桔梗。

发展脱贫产业要因地制宜。经过一番调研论证,倪行觉得,桔梗种植是一个可行性很高的产业。怎样让它产生效益?他决定从申请地标、擦亮品牌开始。

产业培育来不得急功近利,需要经历耐心的过程。2018年开始,倪行在帮扶单位——桐城市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和村“两委”一起,收集县志、检测报告等证明,写文字材料,多次联系对接,为桐城桔梗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地标已获得《受通书》,即将申请成功。

“该地标申请成功后,可以提高桐城桔梗的辨识度和附加值,价格能上浮10%~90%。”倪行告诉记者,村集体率先试种了15亩桔梗,去年7月,桔梗成熟后,他们制成1斤干桔梗,寄给有关部门检测有效成分,检测结果显示,该村仿野化种植的桔梗有效成分高出国标30%。

品牌和品质有了,倪行开始发动村民利用闲置零散土地种植桔梗,目前,三新村桔梗种植面积已达75亩。

为帮助村民解决桔梗的销路,倪行和村“两委”干部还前往亳州拜访药企,最终和一家药企签订了桐城桔梗收购协议,协议明确三新村所产桔梗由该公司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预计桔梗亩均收益可达2000元以上。

近几年,随着产业纷纷落地,从前只靠种植茶叶为生的三新村村民,开始有了更多选择,到2019年底,该村仅有1户1人未脱贫;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去年为34.68万元,今年预计可突破50万元。

脱贫之后,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更长远的产业规划。倪行经过多方考察发现,三新村的绿水青山,是可以长久挖掘的资源。他引来浙江客商到村,打造农业综合体项目。

三新村综合体规划面积1800余亩,预期投资1.1亿元,规划为6年,拟发展西湖龙井茶园、鲜果采摘园、中药材基地、民宿、森林康养区等。目前一期已投资现金1400万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一期竣工后,可直接带动25名贫困户长期固定就业,季节性带动120多名贫困户短期就业。倪行说,项目三期全部建成后,可拉动全村村民就业从业,今后村民的收入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潘月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