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被称作中国付费自习室的“元年”。一批年轻人将自习室当作了“网红打卡地”,体验时下流行的“沉浸式学习”。据统计,2019年全国约有5000多家自习室。疫情之后,自习室出现井喷趋势,2020全年新增数量超过8000家,截至今年3月,全国约有1.6万家自习室。
(8月3日《中国青年报》)付费自习室的兴起,是“付费自习”生意不错,“一个人一天呆上十多个小时的情况并不罕见”。商家都是逐利的,“付费自习室门店大多设立在上班族较多的城市繁华区域,平均一家的投资运行成本大约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不等”,如此投入,当然要从读书人身上赚回来。那么,“每天花费近百元”,这是这些读书人能承受的吗。
尤其是,“在此学习的大多为职场年轻人”,而于职场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时间应该不长,面对大城市住房等诸多生活压力,许多人的经济条件大概也并不宽裕,“付费自习”的这笔开销,显然大大增加了生活成本。至于其中不少人是“接近成年的学生群体”,当然基本上都得由父母买单,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家庭负担。
问题是,这是不是物有所值。有网友称,这样的学习手段算是“交了钱硬逼着自己学习”。“通过外界环境的逼迫,能让我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效率自然会提高。有人觉得花这样的钱稍显浪费,但是如果有助于提升自己,我觉得这就是投资自身,是值得的。”但如果学习要靠这样的“动力”,以后养成了依赖性,一旦没有“付费自习”的条件,就无法读书了?毕竟,学习是终生的需要。
实际上,于读书,更需要的是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青年毛泽东当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时,当时教学条件比较差,毛泽东抛开这些外界因素,坚持学习。他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去读书,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学习时心绪不受外界干扰,在任何时间和场所都可以很好的学习。于“付费自习”,显然缺少一点“喧闹”中读书的定力。
有网友表示,能不能把书读进去,还要看自己是否静心,如果自律性强,在家中也可以高效率“充电”。也有网友称,假日里学习,图书馆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这毕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是,如果是为了赶时髦,“打卡”发朋友圈,装扮自己爱读书的形象,“新鲜劲儿”过后,还有多少付费自习的冲动?这于“仍在不断入局”的创业者,实在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