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强筋壮骨”大步迈上小康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之一

时间:2020-10-30 09:37:57 | 来源:安庆新闻网

长期以来,因为山川阻隔,道路难行,贫困地区群众难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的不止交通出行,贫困地区群众要吃穿不愁,要用水用电有保证,还要教育、医疗、住房以及良好的发展机会……基础设施建设可谓一切发展的“筋骨”和“脊梁”。几年来,我市聚焦抓重点和补短板,把钱花在“刀刃”上,持续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多年困扰贫困群众的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通信难、教育难、就医难、发展难等问题基本解决。

开篇的话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几年来,全市上下不舍昼夜,风雨兼程,为脱贫攻坚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冲锋的号角声中,安庆大地上演了众多以勤战贫、以智战贫、以帮扶战贫的感人故事。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市扶贫路径向“精准滴灌”转变,更加注重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2014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2.01亿元,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114.89亿元,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即日起,本版将围绕几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014年以来,我市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1000余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7600余公里,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线路近1200公里,并实现了自然村光纤全覆盖。全市有16.64万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贫困户近7500户2500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82个,改造贫困户危房84000余户。

大山群众出行“圆梦”

10月22日,记者从岳西县城来到该县最西部的白帽镇,乘车走高速只需半个小时。而在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县城在东,越往西就越往大别山深处。曾经,因为山川阻隔,白帽人去一趟县城十分不易,走出大山去远行更加困难。

白帽镇副镇长李晓群在镇里工作了数十年,对此深有体会:“坐大巴走山路到县城,过去要两个半小时。早上要开会的话,要提前一天到县城住下,开会开几天,就几天不能回家。下雪路面结冰时,车子顺着铁轨一样的轮印慢慢走,一趟6个小时、8个小时、12个小时都很正常……”

岳武高速修建时,白帽镇干部群众万人签名请愿、捐资修路,自发筹款1200万元,在白帽镇增设高速出入口,终于在2018年9月底开通,圆了几代人的高速梦。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并不过时,也是山区人民多年来的执着信仰。如果说高速公路是“大动脉”,乡村公路则是“毛细血管”。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补齐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成为重要基础和支撑。

一位驻村帮扶干部说,驻村初期,在一个村民组,他看到两位老人肩挑背驮着化肥,走在田间小道,缓慢挪着步子……那一刻令他心情沉重,而这也是几年前乡村公路及群众出行的基本面貌。

从泥土路到机耕路,从机耕路到逐步拓宽的水泥路,通过多年努力,尤其通过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及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等实施,一条条平坦宽阔的乡村公路在大山深处串起了家家户户的出行梦。

记者在市扶贫办了解到,2014年以来,我市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1000余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7600余公里。

“红叶之乡”深村村在白帽镇最北部,2014年以前,全村只有一条通镇水泥路,从“村部”到各村民组都是泥土路,有的组连泥土路都没有。从2015年起至今,整合扶贫资金及项目资金,深村村修建了36公里的村组道路及入户道路,并将通镇水泥路拓宽,28个村民组都通了水泥路。

2018年底完工的查沟组通组公路曲折蜿蜒。这条3.5米宽、3.6公里长的水泥路,通过主路和支路连接了3个村民组。

深村村第一书记黄从中记得,2018年7月他刚到深村村时,这条路还是窄窄的泥土路,有3座麻石桥,这里汽车进不来也开不出,村民出行只能骑摩托车。有一段土坡较陡,摩托车只能推行,一下雨,路面泥泞不堪,推行都十分困难,天晴后,沿线村民用铁锹将路面简单平整一下。

修这条路始于2017年底,该村成立了理事会,蚕河组村民汪时旺任会长,协调各方面工作。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帮扶资金,再加上群众自筹资金,水泥路终于修通,通到3个组家家户户。

汪时旺说,以前村民用小车将生姜送到“村部”换大车拖出去卖,用摩托车扛着羊一只只带出去卖,现在商家直接开货车到家家户户来收购。

“过去女婿上门,车子都开不到丈母娘家门口。你看现在路通了,材料能运进来,从去年到今年,家边上都有四五户盖新房了。”元山组村民组长汪时皖说。

生活提质共享“红利”

“松当灯,椒当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曾经,在大别山深处,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广泛而分散。

岳西县白帽镇土桥村村民李东亮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通上电以前,家家户户要么用煤油灯,要么将松树块点着了做灯,那个“油灯”年代,他记忆深刻。他还记得,1996年村里通了电,家用电器开始在家家户户出现,但是因为用的是当地小型水电站的电,电压时常不稳定。

“以前每逢春节务工人员返乡,用电负荷增大,别说一家人高高兴兴看春晚了,能不停电就是好事了。这种情况直到2015年左右才改变。”李东亮说。

在岳西县,通过逐年实施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山区群众用上了“稳定电”“舒心电”。几年来,我市共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线路近1200公里,并实现了自然村光纤全覆盖。

也在这几年,全市有16.64万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李东亮家现在用上了干净、稳定的自来水,日常从山上接山泉水用、从远处井里挑水用都已成为过去。

位于宜秀区破罡湖中的螺山村地貌特殊,若干小岛或单独或连片“生”在湖里,山在水中,水在山中。因远离我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螺山村是宜秀区8个贫困村之一,常住这里的1500人也曾因吃水问题犯愁。

村干刘世才介绍,村里到2008年才通上自来水。当时用的是乡镇自来水厂的水,受距离和管道影响,水压时常跟不上,一到春节,用水就更困难,家家户户都是夜里用桶接水再第二天用。2014年,村里接入了市政管网的自来水,水质提升了,但是水压问题还是没解决。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市、区相关部门对自来水管网重新布线,分片建设,到去年下半年才结束。改造之后,村里家家户户用水情况比以前好多了。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贫困群众易地安家,需要的不仅是遮风避雨的房子,还有各项配套公共设施及服务,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几年来,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贫困户近7500户2500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82个,改造贫困户危房84000余户。

对于白帽镇土桥村从河南省远嫁过来的外地媳妇常祖玲来说,虽然结婚已经十多年,但似乎今年只是她嫁过来的第三年。

丈夫的老家在一处山腰,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山高水远不说,用水、用电都十分不便。结婚后,她和丈夫常年在北京务工,逢年过节才回来一次,住在本村的叔叔家,她始终像个“来客”。

2017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夫妻俩在大华组有了一栋75平方米的新房,买了一些家具、电器及生活必需品,在当年底就正式搬进了新房。2018年开年之后,常祖玲决定留在家里。现在,她除了公益性岗位工作,还能在村集体的苗木种植公司务工,走路上班只要三五分钟,丈夫则依然在外地务工。

常祖玲的新房位于该村一处分散安置点,这里共有5户贫困户。10月2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齐全,用水、用电都有保证。除此之外,从偏远地点搬出,集中住到自然村,贫困户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

土桥村主任李兴仁介绍,这几年,全村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了贫困户26户70人,他们原有房屋多是交通不便或地质灾害点,3个集中或分散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建设。除此之外,在这几年危房改造中,全村也有150户村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谋求产业建造“温床”

10月23日,记者在宿松县二郎镇界岭村新修的蛇嘴桥旁看到,田间的稻子已经收割,鸡鸭在田间啄食,两条修整一新的沟渠汇合着清水流向远方。

“沟渠原来就有,水从古角水库流向二郎大河。但是后来农田荒废了,沟比田高,没法灌溉。”界岭村干汤远来说,以前这些农田零星流转过,去年有本村种粮户一下子流转了100多亩,但是遭遇了大旱天气,灌溉跟不上,种粮损失不少。

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界岭村实施,这里修建了矩形渠、砂石路、农桥,并对排灌渠进行清淤,对沙质土壤进行处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原来每年每亩100元都难流转出去,去年经过项目改造,租金就涨到250元,今年又涨到300元,今后还要增加。”汤远来说。

通过近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等实施,二郎镇8个村尤其是2个贫困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显著提升,直接或间接为村民带来了收益。

界岭村3万亩油茶基地里,数百名务工村民正在山场采摘油茶果,一辆辆皮卡车将装好的油茶果送往转运基地。基地所属企业自2013年就开始在这里发展产业,带动了二郎镇及附近乡镇三四百人就业增收。胡屋组贫困户汤小香2018年开始在基地务工,施肥、除草、摘果……一天收入80元,去年她一个人在基地务工就获得了15000多元的收入。

今年,界岭村申请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万元用于油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3.1公里的林间砂石道路及1.6公里的排水沟,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而村集体也将连续三年从基地获取2%的收益。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各地贫困村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将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为产业发展建造“温床”,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及村集体经济找出路、谋长远。

10月26日,记者在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莲湾湖北面660米长的堤坝上看到,迎着北面破罡湖的风浪,几年前经过加高加宽的堤坝显得十分稳固。

龙华村党总支书记章洪阳告诉记者,这里有村集体的523亩湖面,以前这个堤坝很矮、很窄,且损毁严重,莲湾湖不能“旱涝保收”。湖面对外发包,每年承包费用是4万元,村集体还不一定拿得到,承包人用在堤坝加固、维修的资金要在承包费用里面扣除,村集体每年大概只能拿到一半。

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帮扶单位资金,村集体再自筹一部分,莲湾湖圩堤加固工程分2015、2016两年实施,在2016年9月完工,除加高、加宽外,还新建了30KW排灌站及闸站。2017年,村集体将莲湾湖湖面重新对外发包,承包费用每年20万元,成了“香饽饽”。

2017年5月,龙华村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村两委及扶贫工作队就在思考着盘活老“村部”800平方米闲置房屋使其发挥经济效益的问题。2018年,通过争取来的各项资金,该村将老“村部”房屋改造扩建为1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并在2019年通过招商吸引两家企业入驻,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15.5万元的租金收入。

“一个酒厂,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加工的主要农产品就是我们这里农户广泛种植的藕带。本村农户种了1200多亩莲藕,加工厂就在本地收购藕带,农户不愁销路了。”章洪阳说,“这是我们的扶贫工厂一期,二期是通过争取资金回购一个既有闲置厂房并改造,今年对外发包,村集体每年获得租金收入10万元。”

近年,龙华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受益十分明显,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