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建种植基地、办养殖场、开加工厂在家乡的田野上放飞梦想

时间:2021-09-30 09:37:17 | 来源:安庆新闻网

近年来,怀宁县一批中青年人投身家乡建设,他们建种植基地、办养殖场、开加工厂,在广阔的田野上大展身手,带动乡亲们发展生产、共同致富。9月下旬,记者深入怀宁县乡村,感受他们创业的艰辛,分享他们收获的喜悦。

l_CB20210809095844436047.jpg.jpg

9月27日,怀宁县江镇镇一家蒸笼厂工人在制作蒸笼。 通讯员 张庆明 摄

回乡创业当“羊倌”

9月26日,平山镇高泽村竹康家庭农场内,农场负责人王竹康忙着给几十头怀孕的母羊喂饲料,年底,这批母羊将产崽100余只。旁边,一群刚出生的小羊在羊舍内欢快地叫着。

今年30岁的王竹康之前在上海做过厨师,开过饭店。3年前,看到姐姐在家乡创办的稻虾基地红红火火,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相比陌生的大城市,家乡的环境更让人感到亲切。如今家乡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回家乡闯一闯呢?”王竹康说。

一开始,王竹康跟着姐姐学习龙虾养殖,随后,自己承包田地养虾,承包水塘养鱼,还办起了农家乐。今年春节期间,王竹康发现,自己试养的几头羊很快就卖了出去,效益很好,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肉羊养殖行业,准备大干一番。

二月底,王竹康投资40多万元,承包了村里的闲置土地,兴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羊舍,引进了湖羊、萨福克种羊、澳寒羊等80多只。

然而,王竹康的养羊之路并不平坦。七月份,天气炎热,羊舍内的羊相继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甚至发生死亡。王竹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好在农技站和科技特派员及时赶来给予我指导,将配好的中药掺杂进羊饲料中,羊生病的情况才有所好转。”王竹康表示,在农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他才渡过了难关。

为了保证羊肉品质,王竹康不仅利用玉米秸秆和稻草秆等生态饲料喂羊,还利用承包的山场对羊进行放养。“只要肉质好,销路是肯定不愁的。目前,已经有好几家超市、酒店和我签了羊肉直供订单。”王竹康表示,明年,他准备扩大肉羊养殖规模,并引进新品种,尽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虽然累点,但是生活很幸福。”王竹康说,等将养羊技术全部学会后,将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和周边村民一起养羊,共同增收致富。

制作蒸笼获17项专利

9月27日上午,怀宁县江镇镇联山村齐明蒸笼厂内一派繁忙,工人们将一个个刚制好的精致蒸笼分类打包,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35岁的蒸笼厂负责人詹刘慧是联山村人,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学习手工编制竹蒸笼,心灵手巧的他很快掌握了窍门,编出来的蒸笼扎实又好看。几年后,身边的小伙伴纷纷外出做起了包子、馒头生意,对蒸笼有着特殊感情的詹刘慧却选择留在了家乡。“近年来,江镇的包子越卖越好,对蒸笼的需求也不会低。”詹刘慧将目光瞄准了当时还未壮大的蒸笼产业。

2006年,詹刘慧接手村里一处闲置厂房,办起了蒸笼厂。一开始,采用最原始的纯手工生产,由于每个工人手艺的熟练程度不同,生产出的蒸笼参差不齐,使用寿命也比较短,同时生产效率也不高,于是詹刘慧决定改良蒸笼制作技术。

2012年,他投入40多万元买来蒸笼制作设备,该设备能制作不锈钢蒸笼,但因为设计不科学等问题,成品率不足20%。“当时买设备几乎花掉了所有积蓄,正在一筹莫展时,好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我才渡过了难关。”詹刘慧回忆。

不服输的詹刘慧对着这套设备琢磨改进,他晚上绘图纸,白天搞实验,从电机到生产流程,从选材到模型,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向别人请教,请教不了的,就在网上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其自主设计发明的新型不锈钢防滑钢柄蒸笼及半自动化生产设备成功出炉,不仅保证了蒸笼的品质,还使产量提高了好几倍,并一举获得了17项国家专利认证。

“刚刚办厂时,只有20名工人,每天最多只能生产100个蒸笼。如今工人达到了60名,每天能生产蒸笼近1000个,订单也来自全国各地。”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詹刘慧满脸自豪。

车间内一些务工的村民也依托蒸笼厂过上了幸福生活。联山村村民占腊秀说:“4年前我来到这里从事蒸笼制作工作,很快就脱了贫。如今日子是一天天变好,每年在这里务工能挣到3万多元。”

谈起将来的打算,詹刘慧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研发效率更高、技术更硬的生产线,造出品质更好的蒸笼产品,为“中国面点师之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把工厂从都市搬进乡村

9月27日下午,怀宁县凉亭乡一家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出口订单产品——环保型电缆防火涂料。

该公司于2019年落户凉亭乡,占地10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人之一便是土生土长的凉亭乡小伙子朱建军。

朱建军今年32岁,10多年前跟随父亲在沿海城市打拼,从事建筑材料的销售工作。经过数年创业,朱建军的生意越做越大。随着家乡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他决定回乡创办企业,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从小在凉亭长大,是家乡培育了我,我不能忘本。”朱建军说。

抱着这样的想法,2019年,朱建军在“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下,和弟弟一起把工厂从上海搬到了老家鹤林村。“那时在征地、招工等前期工作方面,都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朱建军说,厂房建设初期,缺少水、电等配套设施,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很多棘手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

经过两年多发展,公司生产经营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公司不仅向客户提供产品,而且还配套提供安装、维修等一条龙服务。2020年,该公司销售额达4500多万元,其产品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国外市场。

“我家就在附近,每天都能回家吃饭,工作也还轻松。”在工厂务工的鹤林村村民齐牛云说,他将近60岁了,外出找工作难,如今在这里干活,每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十分满足。

近年来,凉亭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该乡党委书记何凡表示,目前,凉亭乡拥有61户种植、养殖大户,其中,中青年人占比达50%左右。他们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发展现代农业,兴办各种企业,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杨兰兰 何宏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